马头墙的分类
若按“座头”(即“马头”)分,马头墙可以氛围“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以房主的爱好、财富、地位的不同而异。“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带有“田”字、“卍”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做“座头”;
“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禽兽类。“吻兽”系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构件,常见于北方古建筑特别是皇宫、官邸的屋脊之上。马头墙若按“阶层”(阶梯的层数)分,有一阶式、二阶式、三阶式、四阶式等,也可称一叠式、两叠式。其中以三阶、四阶为常见,多者可达五阶。一阶式较为少见,一般三四阶较为普遍,五阶式俗称“五岳朝天” 。五阶式样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因其房宅有多重进深,故马头墙亦配以多叠,其外形格外凸显其高大雄伟、气宇轩昂,充分显示出房主人高贵显赫的身份和地位。
马头墙的功能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组成部分。虽然人们常说,建筑是空间艺术,但一栋建筑物的存在,首先还是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实用功能。
1.消防功能
从马头墙的历史由来我们不难看出,马头墙最开始在建筑中是作为一种消防装置而存在的。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邻里,损失惨重。
采用马头墙的方法,能有效阻隔两幢相连的房屋,防止火势蔓延。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就用竹竿把马头墙上的瓦片推掉,让火势冲上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火烧后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火灾发生时可便于运输水源灭火。
2.消暑功能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除了马头墙以外,徽州民宅的另一大特点是每座宅院内至少有一个天井,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还具有汇集雨水、产生“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水效应。
而耸立在天井周围的高高的马头墙与其相配,则组成了一个向上的竖直通道。这个竖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际,可产生类似的“风洞效应”,促使冷热空气的对流,从而起到防暑降温之效果。另外,马头墙是空心墙,中间夹有大量沙土,隔温效果比一般实心砖墙要好。
3.防风功能
南方地区,尤其沿海地区还会存在很多风暴天气,徽州民宅的马头墙一般可高出屋顶数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直接灌入屋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风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体积小、重量轻,所以马头墙可以有效挡住大风吹翻屋瓦。
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门楼分别有什么特点?
马头墙的形成,源于徽州人对防火的需求。在大多数建筑中,马头墙超出屋顶,屋顶被遮挡,因而徽州建筑失去单体形象,但在群体建筑中,建筑群统一于层层叠叠的马头墙中。
从建筑细部构造上看,马头墙主要有“坐吻式”、“印斗式”、“鹊尾式”三种形式。坐吻式马头墙等级最高,此类马头墙层次多,构造复杂,工艺要求高,因此主要见于宏丽的祠堂、社屋、禅寺中。印斗式马头墙等级次之,鹊尾式马头墙等级最低。当建筑群前后进马头墙制式不同时,按所谓“前武后文”分置,常以鹊尾式马头墙居前,印斗式马头墙殿后。
从建筑形式上看,马头墙的形状主要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谓之一“档”,进深大,马头墙档数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出四档。多数马头墙的形式为二三档,俗称“三山屏风”、“五岳朝天”。因受当时江南地区建筑的影响,马头墙还有其他变体,如山墙两端横向,山尖部分成三角形;圆弧形等等。
马头墙因建筑群的组合呈现了各种韵律美。比如,“单坡、单栋民居的马头墙表现连续的韵律;单幢数进民居表现渐变的韵律;连续的数进或高低不同的相邻两幢民居,呈现起伏的韵律;不同轴向的民居或相邻两幢高低相错的民居组合,则产生交错的韵律”等。马头墙之所以高低错落、变化万千,除了自身建筑群的变化因素外,也受到地形和环境的影响,村落沿着溪流弯曲延绵,地形本身有起落变化。
徽州民居的门楼是入口的标志,强调了其体量感及重要性。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门楼是建筑中重点装饰的部分,在大面积粉墙映衬下,产生强烈的印象。
门楼肇始于驱魔辟邪的“符镇”,进而发展成固定的石砖雕门楼。徽州门楼按形式分大体可分为三类: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门罩式是其中最简洁的一种形式,位于门楣处,在徽州村落民居中广泛出现。牌楼式即门坊,等级较高,常见的如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八字门楼是门坊的一种变体,在平面形制上看,大门向内退进一段距离,形成“八”字形,象征该户为做官人家。门楼上多刻有精致的砖雕和石雕。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建筑的造型、功能、装饰,结合诸多方面自成一格。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鳞次栉比的建筑所折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彰显着徽州独有的气质。
马头墙的作用你知道吗?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一般为两叠式或者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在有前后厅的情况下,叠数可以多至五叠。在仓城地区,就有一处五叠的马头墙。
走在仓城,不经意地抬起头,你就能看到传统的马头墙,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这些马头墙大多为起翘的马头墙,形式上分别汲取了江浙与福建地区的平出马头墙和观音兜式样。除了在一些老宅的墙体上能看到马头墙,一些现代感颇重的建筑中也同样运用了马头墙的式样。
马头墙做法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较大的民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等数种。
1、鹊尾式: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2、印斗式:
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做法多种多样,中国的地域很辽阔,各地的马头墙做法各有不同,其退阶尺寸随山墙大小及出檐大小由单体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设计灵活确定。
“粉墙黛瓦、马头墙”徽派建筑外部特征
屋顶
徽派建筑的屋顶做法一般采用屋顶与山墙屋顶铺青瓦,整个坡屋顶成向内微曲的屋面,有利于屋面排水,屋脊的做法花样很多,普通小型民居只用瓦竖砌,两头做简单纹饰。
“黛瓦”是指徽州建筑屋面铺盖的小青瓦。在徽州所有的居住式徽州建筑都是青一色的小青瓦屋面,绝不杂他色或改用其他屋面材料。这种做法主要是使屋顶木结构不外露,防止外来飞火从屋顶入侵。
粉墙
“粉墙”是徽派建筑典型的代表元素,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对于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一般平民百姓的住宅外墙是绝不允许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色彩,尤其是黄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聪明的建筑师以灰白为色彩基调,虽然色彩的构成简单,但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徽派民居色彩淡雅,墙线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蓝天、碧岭,体现出人与自然融合和谐的最佳境界。
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这种高大的封火墙是邻居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为了使封火墙具有艺术美感,设计师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千姿百态。这种设计,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建筑上的高超技术。
窗
徽派建筑窗有着自身明显的特点,墙高窗小门面大,如大门体现了气派,小窗则表达了小心谨慎。这与徽州商人长年经商在外,出于安全的考虑,一般房子靠天井采光,所以很少对外留窗,即使开窗也是开极小的小窗。这是典型具有徽派特点的的元素之一。建筑内的的门窗则是雕刻精美的窗棂。
门头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朔”。门楼无疑图一徽州民居中的门头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内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门头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内。
三雕装饰
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泛用于徽州风格的门楼、门套、祠堂、庙宇、园林以及古典家具的装饰。主要有砖雕、石雕、木雕。砖雕多用于门嵋、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以来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木雕主要用于民居的室内,通常用在民居建筑的手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栏板、窗扇、栏杆等处,雕工讲究,是独有的建筑特色。